- A+
云天渡(Yuntiandu Glass Bridge),原称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位于中国湖南省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境内,为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里的重要景点之一。 云天渡于2014年动工建设, 于2015年12月3日完成全桥合龙, 于2016年8月20日竣工运营。 云天渡全长536米、宽6米, 为一座大型山谷悬索桥,因其创下多项玻璃桥的世界记录而闻名中外。
云天渡位于中国湖南省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大峡谷景区南部,主桥上跨张家界大峡谷,西南、东北两桥端分别连接栗树垭和吴王坡之间的山顶崖壁; 西距张家界市区约50千米。
建筑结构
云天渡桥梁 外观云天渡采用透明玻璃材料,整座桥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全桥具有跨度大、桥面窄、重量轻和梁高低等特点,集人行道、游览、蹦极、溜索以及舞台等功能为一体,为全球首座空间索面大张开量悬索桥和以玻璃为主要受力结构的大型桥梁。 其独特造型创新设计,体现以《老子》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美学思想进行的文化理念和定位。 基础针对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域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云天渡东侧锚碇采用重力式锚,基础为明挖扩大基础;西侧锚碇采用锚塞体截面线性变化隧道式锚。两端桥塔均为圆环形钢筋混凝土独柱结构,每根塔柱均采用挖孔灌注桩基础。
桥墩采用柱式带盖梁框架墩结构,每个墩柱下方为挖孔灌注桩。 缆索云天渡主缆由多根索股构成,每根索股由多条镀锌高强钢丝组成。桥鞍座采用间接传力结构形式,鞍体为全铸结构。桥梁长吊索索体采用高强平行钢丝,短吊索索体采用钢拉杆,吊索在安装位置与索夹相连接,两半索夹接主缆。 因主缆采用空间索面,提高了桥跨结构侧向和抗扭转刚度。 加劲梁云天渡霞景云天渡加劲梁采用倒梯形截面钢箱梁和纵、横结构,为单跨悬吊简支体系。加劲梁两端均设上、下游竖向拉压支座,以约束加劲梁的竖向位移,并通过上、下游竖向支座的联合作用约束加劲梁的扭转。加劲梁两端还设有侧向抗风支座和上下游纵向阻尼器,可分担部分纵向地震惯性力,并约束加劲梁在快速位移下的纵向位移。
加劲梁纵梁钢箱中灌注混凝土以提高结构重力刚度,采用空间索面提高结构横向刚度,采取在加劲梁两侧设风嘴、底板设稳流板以及采用露空栏杆等措施综合解决桥梁结构的抗风问题。吊耳采用板式结构,底缘焊接在顶板上,通过顶板与纵梁外侧腹板相连。因缆索为空间结构,吊耳沿横桥向倾斜一定角度与成桥状态下的吊索角度匹配。
云天渡桥面 玻璃板云天渡采用玻璃作为桥面板,在加劲梁主(边)纵梁和横梁所围成的露空区域,设置三层钢化玻璃,层间设置胶片;在主(边)纵梁和横梁上方铺设两层钢化防滑玻璃,层间也设有胶片。玻璃结构下方和侧面均设置经优化的弹性橡胶垫片,以保证玻璃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具有足够的间隙和变形协调能力,从而使其只承受局部荷载,不参与全桥结构的整体受力。每块钢化夹胶玻璃的四边中点处均设有防止上抛扣件,增强结构安全,胶片垫片外侧途覆硅酮耐候结构密封胶以提高其耐久性。 抗振动为避免共振带来的安全隐患,云天渡采用不同形式的TMD、TLD遏制横竖向的振动,利用电涡流阻尼器遏制纵向振动;主梁顶面设置玻璃球,可扰乱行人脚步,同时作为TMD的质量块。
设计参数云天渡全长536米,桥面距离谷底280余米;全桥共有4做索塔,最高40.65米,东西侧2个塔柱的横向中心距离分别为50米和45米。桥塔处主缆横向间距是桥梁跨中处的6倍,横向矢跨比为1:21,主梁高跨比为1:625。 加劲梁总长375米,跨径373米,由西向东单向纵坡-1.5%;沿顺桥向分7种类型,共有37个节段,标准节段长10米、端节段长12.5米,高0.6米,最大重80.8吨;两端50米范围内为变宽段,桥面由6米呈线形规划变化至15米。主纵梁横桥向间距4.5米,变宽段上下游外侧各增设1道边纵梁;横梁标准间距与吊索顺桥向间距均为5米。
云天渡高空场景桥梁悬索主跨430米,其中北侧主缆跨径布置为“55米+430米+51米”,南侧主缆跨径布置为“80米+430米+82米”,主缆横向间距由50米渐变至9.14米;共有148根吊索。 东西两侧桥塔中心至最近吊索的间距均为37.5米,吊索标准间距5米,单根吊索截面包含61根直径5毫米、抗拉强度1670兆帕钢丝。全桥共有两根主缆,每根主缆包含19根索股,每根索股包含91条5.1毫米直径钢丝,极限抗拉强度1670兆帕;最长索股重8.43吨。 两端桥墩盖梁长15米、宽1.8米、高1.4米,圆柱墩身直径1.3米,3个墩柱间相距4米,东西侧墩高分别为2.7米和3.2米。 云天渡桥面共有99块玻璃,每块玻璃长4.42米、宽3.01米、厚5厘米、重1.5吨,设计荷载800人。